两会提案聚焦 | 老年金融/科技/再就业,盘点“老龄化对策”的10大关键词!
吴若曈
2023-03-10 12:00:45
老龄化衍生问题的解决思路和行业趋势。

前言

2023年全国两会正在召开。在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的大背景下,来自各行各业的两会代表委员献言献策,从各自的角度出发,提出应对老龄化的对策。

这些提案涵盖老年政策、老年健康、智慧养老、适老化改造等多个热点领域。在提案的倡导之下,未来相关行业或将迎来新的机遇。

透过提案,我们可以看到目前老龄化衍生问题的解决方向,拓宽思路,激发创新;也能看到各领域专家对老年行业趋势的畅想,高瞻远瞩,提前布局。

在此,AgeClub梳理2023年两会代表委员涉及老年行业的提案内容,分为10个关键词进行盘点,以供大家阅读参考。


PART 01

老年政策

全国人大代表方燕:设立老龄人口事务部应对老龄化

近年来,随着老龄化趋势加深,老龄部门职能任务呈数倍增长,除原有承担的制定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开展老龄工作宣传和调研等职能外,政府又被赋予了牵头建设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组织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发展老龄产业等重任。

目前中国针对老龄问题的主要管理机构有国家卫健委的老龄健康司、民政部的养老服务司、人社部的养老保险司以及中国老龄协会和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等。但方燕认为,“这些机构虽推进了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但仍然不够强力有效,相互间职能交叉及错位现象时有发生。”

因此,她建议,为了更好地为老年人提供全面完善的基础服务,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安度晚年,需建立一个直属国务院的老龄人口事务部,解决当前政出多门、效率不高、人员不足等难题。

具体而言,将政府现有各职能机构所承担的与老年人口管理与服务相关的职能分离出来,由老龄人口事务部统一承担。老龄人口事务部作为权威机构,推动中国老龄人口管理的职能重构和政策改革,并逐渐建立职责清晰、管理集中统一的老龄事务部门系统,使老年人各项权益能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护,生活能得到细致的照料和保障。(南方都市报)

上海代表团: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养老服务法》

根据最新人口普查数据,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超1.8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3.5%,距离联合国所定义的“深度老龄化社会”中老年人口占比14%的目标,仅一步之遥。这组数据,勾勒出养老服务国家立法的紧迫性。

面对扩大的养老服务需求和有限的服务供给,代表们认为,应当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养老服务法》。从顶层机制入手,捋清社会力量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的瓶颈,促进基础养老数据的共用共享,让“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形成良性循环。(云南网)

优客工场创始人毛大庆:建立完善老龄人口数据库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60年之前,中国老年人口比重将快速上升。在此背景下,一年新增老龄人口数量、高龄人口数量、失能老人数量、老年抚养比等统计数据对于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更好地服务老年群众来说至关重要。

因此,他建议,应当建立社区完善的老龄人口数字化的数据库。当发生一些重大问题的时候,能够便于了解,及时做出对策。(新京报)


PART 02

老年健康

海南代表团:扎实推进居家养老医疗服务工作

目前,居家养老是我国老年人的主要养老形式。就近获取所需社会化服务,已成为绝大多数老年人居家养老的现实选择。但目前我国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程度低,供给远远跟不上需求增长。

因此,海南代表团建议,应当扎实推进居家养老医疗服务工作。

首先,为居家养老的上门医疗服务提供法律法规保障,建立和完善居家养老医疗的医保体系。

其次,多措并举,扩大服务队伍供给。充分发挥社区在居家养老医疗服务中的作用。

最后,建立居家养老医疗投入和政策的统筹协调机制,整合各方面资源,共同推进居家养老医疗服务。定期开展居家养老医疗服务工作评估。(海南日报)

全国政协委员张文宏:将来老年人需要家庭医生

如今的中国,老龄化加剧已经成为了新的人口现状。随着老年人占比的不断窜升,老年患者的比例也不断增加。

而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中,电子信息化医疗广泛普及。快速发展的技术让无数老年人难以适应,老年人身受病痛折磨,却又在繁琐的信息化医疗手续面前手足无措,更有许多老人因为不熟悉医疗流程而对医院产生了恐惧心理,生病时宁愿呆在家中也不去医院医治。

因此,针对老年人看病的问题,张文宏教授表示,应当加强基层卫生医疗体系的建设,为长远的医疗需求做准备,未来老年人都需要身边的家庭医生。(中华网)

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三医院院长刘林林:创新方便老年人就医的服务模式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随着老年群体对自身健康越来越重视,各地纷纷创新服务模式,开通互联网问诊,方便老年人就医。

在此基础上,刘林林院长建议整合资源,探索推进智慧社区医疗惠民举措。

首先,需要加快互联网医院资源全面下沉,推动大型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互联网医院资源面向二级及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开放,建立老年人互联网就医绿色通道。

其次,需要完善远程诊疗服务收费标准,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将服务费纳入医保报销体系,这样才能更好调动医护人员积极性,减少老年人群体看病就医成本。(云南网)

全国政协委员印顺:发展老年介护行业及老年心理健康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老年介护行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期。但是,由于起步较晚,相关行业标准及规范尚不完善。

对此,印顺委员在提案中建议,应当从国家政策和立法层面予以保障,建立老年介护行业标准,明确老年介护行业定价机制,加强老年介护行业的社会监管,完善老年介护培训考核体系。

印顺委员也呼吁关注老年人群心理健康问题。他表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要在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探索新模式,完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体系化建设;扩大社区在心理健康服务方面的供给。(人民网)


PART 03

老年金融

东亚银行联席行政总裁李民斌:开展养老资金的全球化资产配置

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加剧,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金融帮助增加养老保障供给,有利于完善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

为了实现长远增值和分散风险的投资目标,李民斌委员建议我国养老资金可有序纳入更多境外资产,以开展全球化资产配置的布局。

他认为,香港的金融服务比较优势明显,可发展成为我国养老资金的境外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中心,建议可逐步纳入在香港注册成立的基金及金融产品到内地养老金体系的可投资范围内。(中国经营报)

全国政协委员金李:设立个人养老补充基金

近年来,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愈发明显。加速构建和完善我国第三支柱养老体系,已成社会共识。但由于不足以达到规模经济,很多单位对于财务规划并不擅长,对养老保险等财务规划的能力十分有限。

对此,金李建议设立个人养老补充基金,即要求所有雇主均为被雇佣者提供选择权,比如被雇佣者可以取出自身收入的8%,由雇主配比收入的4%,一起交给国家的养老大基金进行统一管理。在具体操作上,金李提出三方面建议。

第一,在国家养老大基金层面设置若干适当选项,提供若干种固定搭配的定投模式。同时大基金还可提供基本的底层产品,允许每个人根据自身资源和偏好灵活选择,在这些底层资产之间进行自由配比。

第二,调动金融监管机构参与的积极性,在国家大基金运作过程中,由财政税收体系给出税收等优惠支持政策,金融监管部门则确保金融投资的执行效率和公开透明问题。

第三,国家可以对基金的运行管理进行指导,并提供市场化激励机制,遴选最优管理人。(上海证券报)

中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冯艺东:拓展个人养老金投资范围

自2022年11月我国《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颁布以来,运行开端总体良好。而个人养老金在税收政策、投资范围和投资顾问服务等方面仍存在不足,需持续优化相关配套制度。

具体在投资范围方面,现阶段个人养老金仅限投资符合要求的储蓄存款、理财产品、商业养老保险等金融产品,无法有效覆盖不同风险承受能力、不同经济基础的投资人。  

对此,冯艺东建议,拓展个人养老金投资范围,在现有基础上兼顾流动性、收益水平与风险控制,增加非养老目标FOF、公募REITs、公募基金投顾等投资品类,畅通养老金配置权益类产品渠道,促进实现退休收入保障目的。(新京报)


PART 04

老年文化

北京希肯国际文化集团董事长安庭:加大“银发族”文旅产品供给

如何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推动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以“文化养老”增加对老年人的人文关怀,是整个社会一直都在关注思考的问题。

当下,老年人文旅消费在整体消费活动中的占比不高,存在重物质消费、轻文化消费的现象。文旅供给侧对老龄群体消费有针对性的供给仍然不够。

因此,安庭委员建议,应当充分开发“银发经济文旅消费时段”的提案,希望文旅行业抓住“银发经济”的机遇,不断丰富和提升老年人的公共文化服务。

他还建议建议,影剧院、博物馆、体育场馆、商场等城市文化消费场所,在工作日非黄金时段安排“银发群体”消费时段,可提供适宜老年人的文旅消费服务。(光明网)

全国政协委员韩保江:让影视作品更好服务于老年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在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影视作品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现有影视作品似乎没有在老年群体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之时,面向老年人的影视作品少之又少。

对此,韩保江委员表示,新时代的影视艺术工作者应当沉下心来,走进基层,深入生活,创作更多聚焦普通人生活的影视佳作,为丰富人民大众,包括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作出更大贡献。(云南网)


PART 05

老年服务

全国政协委员白涛: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伴随老龄化快速发展、我国老龄人口规模越来越大。养老服务产业规范发展显得至关重要。

对此,白涛委员鼓励社会机构参与养老服务产业。为包括保险机构在内的运营规范社会机构提供优惠扶持政策,加大养老设施改造、养老床位补贴力度。

除此之外,还要引导养老服务产业规范发展。对此,国家应当强化养老机构监管,建立养老产业准入制度,设置准入门槛,对准入机构进行严格审查、持续监督,避免违法经营和低水平无序竞争。(人民网)

全国政协委员孙洁:完善养老护理服务体系

根据中保协和社科院研究所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65岁是老年人面临失能风险的重要转折点。由此,老年人失能已是一个可预见的社会领域重大风险。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老年护理保障问题,发达国家陆续建立护理保险制度化解长期护理负担风险。比如德国和日本先后于1995年和2000年颁布护理保险法,通过立法的形式将长期护理保险纳入社会保障制度框架。

但是,我国养老护理服务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专门提供养老护理服务的机构较少,存在服务面窄、设施数量不足、服务资质低等问题。具有长期护理资质的专业护理人员更是匮乏。

因此,委员孙洁建议,我国应完善养老护理服务体系。首先,加强顶层设计,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护理保障机制;其次,加快实施城市试点,不断完善养老护理服务体系;第三,促进护理产业发展,推动智慧养老护理服务。(新京报)


PART 06

社区养老

全国人大代表李杰:依托社区统筹资源提升养老服务能力

人口老龄化加速,使养老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当前,中国养老模式主要由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等多种形式构成。

受传统文化影响,家庭养老仍占主导地位。但基于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口流动性增高、家庭小型化、老年人高龄化等因素影响,子女难以独自承担养老重任,需借助相关服务来满足养老需求。

李杰认为,社区能较好整合政府、社会、家庭、市场等多种资源,在为居家养老群体提供服务方面具备明显优势。

然而,当前大多社区提供的养老服务仅停留在普通休闲娱乐层面,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医疗服务、情感慰藉等多样化、深层次需求得不到满足。

对此,他建议,利用大数据手段精准对接社区老年群体需求;开展养老服务需求调查分析,因地制宜制定服务内容。

同时,依托社区整合生活照料、养老机构、医疗服务、商业服务、政府支持等资源,形成养老服务合力。

此外,建立完善社区志愿者机制,营造敬老爱老的社会氛围。特别是广泛吸纳公益心强的低龄老人担任志愿者,协助社区开展电话巡访、信息收集、上门帮扶、日常关爱等服务。(中国新闻网)

全国政协委员诺敏:社区养老需要良好法治环境和完善服务模式

我国大多数老年人选择在家中养老,保障他们晚年生活的安全和健康,关乎千家万户的幸福,而老年人判断力减弱、多病共存的健康状况,也给他们的晚年生活带来挑战。

为了应对这种挑战,诺敏提出,应当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和完善社区养老的客观功能。

具体而言,她建议进一步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整合,完善社区“医养结合”服务模式,优化适应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健康服务需求的社区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网易新闻)

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鲁晓明:社区家庭联动,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家庭日趋小型化、居家社区养老发展相对滞后等原因,使家庭养老的压力日益增大。在鲁晓明看来,当前迫切需要供给大规模、便捷普惠的高质量养老服务,托举起老年人的幸福。

鲁晓明认为,系统协调至关重要。他建议,加强医联体“一盘棋”运作,通过畅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医院的双向转诊、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站与物业的联合医养等,推进居家社区养老规模化。

需要注意的是,还要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的作用。通过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互联网+护理服务”,在手机政务App建设养老板块,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人民网)


PART 07

智慧养老

全国人大代表雷军:发展仿生机器人养老陪护的场景应用

机器人产业正值升级换代、跨越发展的窗口机遇之时,我国先后出台了《“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和《“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  

雷军表示,全球发达国家近年来已经在仿生人形机器人关联的多个领域持续布局,核心零部件功能和性能提升、机器人技术与新兴技术的深度融合是重点关注点。

目前在我国,仿生人形机器人领域尚未形成系统的产业发展规划和行动实施方案,为此雷军建议国家鼓励扶持相关科创产业链参与各方,推进仿生人形机器人产业规划布局,全面推进仿生人形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

雷军还建议,针对应用生态发展缓慢等问题,应当鼓励行业组织建设软硬协同的通用型仿生人形机器人开源创新平台,以开放的产业生态降低应用技术成本,同时加速养老陪护等场景的应用培育。(中国经营网)

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人工智能关爱老龄社会

2021年和2022年连续两年全国两会,刘庆峰都关注到了适老化问题。今年,他再次围绕“人工智能关爱老龄社会,保障幸福晚年”建言献策。

刘庆峰建议,将科技适老列入国家发展战略,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具体而言,设立人工智能关爱老龄社会研究专项,鼓励用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于老年人群的安全守卫、家政护理、情感关怀,大力支持家庭护理机器人和陪伴机器人研发,推动机器人进家庭,用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幸福晚年。(华龙网)


PART 08

适老化改造

全国人大代表戴茵:推动老年人用药说明书适老化改造

老年人是日常自用药的主要群体。相关媒体在调研中发现,目前大部分药品的包装和使用说明书字体过小,对老年群体影响较大,老年患者在合理用药、用药安全方面存在隐患。

为减少老年人用药风险,使老年人常用药品说明书更方便阅读、使用,戴茵建议,相关监管部门推进说明书“适老化”改造,优化零售药店服务。

具体而言,国家相关部委应当进一步规范药品说明书字号,明确字号大小下限。倡导药企推出老年版药品说明书。推动药品生产企业切实负起主体责任,在原来的小字号说明书保持不变的基础上,另外加印一个简版的老年版说明书。

此外,戴茵还呼吁全社会为老年人打造药品说明书的智能化工具。她期望互联网企业、涉老组织与机构、公益组织、涉老企业等社会力量,都积极参与到药品说明书适老化的智能化工具打造中来,为老年人群追求美好生活提供更多保障。(红网)

全国人大代表方燕:建议网络服务增加老年人模式

在多数人享受数字技术红利的时候,老年人在“数字鸿沟”面前的处境日益困窘,由于生理机能下降,老年人在学习使用常规数字产品时,会遇到使用技术不足和障碍等问题,无法充分享受智能化服务带来的便利,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诸多不便。

对此,方燕提出建议,加强网络服务的适老化改造。数字化服务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到其对于老年人的可操作性,保障老年人使用网络服务时的方便、舒适。比如,网络服务增加老年人模式,去掉广告和营销,使用较大的字号,排版应尽量简易。

此外,方燕还提出,建议相关部门开展针对老年人网络安全的专项整顿。建议网络服务提供者积极构建老年人网络保护机制,及时纠正自身产品和服务中可能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内容。(中国新闻网)

全国人大代表区燕明:推动适老化改造,让老人“老有所乐”

适老化改造是一项值得关注的民生工程,将大大提升百姓生活品质。让老年人真正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区燕明结合自身调研走访经历和全国各地情况,准备了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的相关建议。

她建议,在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人居环境整治中,充分考虑老年群体的改造需求,提升改造品质。例如,改善小区坡道、地面防滑及高差处理,铺设坡道方便轮椅进出,加装电梯等。(南方日报)


PART 09

老年再就业

全国政协委员鲁晓明:理性认识“渐进式延迟退休”,践行积极老龄化理念

国家卫健委公布的预测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占比将超过20%,我国将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实施延迟退休改革将区分不同群体,采取适当的节奏稳步推进。

鲁晓明指出,在现实生活中,老年群体表现出随着年龄增长而社会参与减少的问题,积极老龄化应致力于采取措施手段来减缓这样的过程。

因此,延迟退休是充分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提高老年人口经济参与的重要社会政策。同时,也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养老保险基金所承担的巨大压力。(南方网)

全国人大代表陶勋花:放宽城乡居民补贴性培训的年龄限制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陶勋花重点聚焦乡村振兴中的人才培养问题。在她看来,激发乡村活力、提高农村实力、增添区域动力,发挥本土人才作用更为关键。

陶勋花在调查中发现,“用工难”依旧是制约农村企业发展的因素之一——企业在城里招人,人力成本高,运营负担重;而村里50岁以上的村民就业意愿虽然强烈,但因文化程度偏低、技能偏弱,难以胜任。

为此,陶勋花建议,国家可以通过完善政府补贴性培训政策,将政策中“法定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培训需求的城乡劳动者”可享受免费培训,更改为“在法定劳动年龄未来10年内,具有劳动能力、培训需求的城乡劳动者”可享受免费培训。(人民网)


PART 10

老年服务人才培养

全国人大代表李校堃:建议将老年医学列入本科专业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高质量老年健康服务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是推进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落实二十大精神的迫切需求。

李校堃指出,我国老年健康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人才供给与社会老龄化需求不匹配,老年健康相关专业人才匮乏。二是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课程设置难以满足岗位需求。

因此,他建议,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创新人才一体化培养体系。

一是高起点优化老年医学学科专业结构。本科阶段将老年医学列入一级学科专业招生,硕博阶段扩大老年医学专业招生规模职业教育阶段提升学科等级。二是高质量实现人才的贯通培养。推进“5+3+X”人才贯通培养模式改革,强化毕业后培训和继续教育。三是高标准构建产学研一体的专业教育资源。(中国教育报)

全国政协委员施大宁:加快老年医学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地加深,老年医学人才及护理员需求大幅增长。而老年医学人才培养机制的不健全,已经制约了老年医疗服务的发展。

国家卫健委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设有老年医学科的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4685个,但实际上不少是在内科等其他科室挂牌。单独开设老年医学科的医院也主要从其他科室调派人员转岗,短期内难以形成具有老年医学特色的诊疗模式。

为此,施大宁建议,将老年医学列入国家重点专业学科建设规划,大力发展学历教育,支持高等医学院校和职业学校设置老年医学专业,充实师资力量,扩大办学规模。

同时,健全老年医学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将老年医学科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必修轮转科室,加快培养适应我国老龄化进程的老年医学专业人才队伍。(现代快报网)

全国政协委员卢敏:推动高校设置养老服务专业

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是影响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除了目前养老服务人才队伍除了缺口大,还存在“两高”“两低”的突出问题,即高年龄、高流失;低学历、低薪酬。养老服务人才供给与老年人日益增加的多元化、专业化、个性化服务需求的失衡状况不匹配。

卢敏认为,应健全培养机制,推动产教融合。以适应养老服务机构及社区居家养老护理型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增设涵盖家庭护理、医疗康复、健康管理、社会工作、康复辅具应用、院感控制等学科的养老服务专业,培养具备“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能力的复合型护理人才。

此外,还要畅通养老专业技术人才上升通道,推进医养服务机构中的医护人员享有与其他医疗机构同等专业技术培训、继续医学教育资格和职称评定待遇。鼓励各类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加强养老服务人才供需对接,提供政策咨询、就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帮扶。(现代快报网)

全国人大代表李楠楠:加强养老人才培养建设

生命健康是老年人最关心也最需要的保障,医养结合将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融为一体,是养老服务发展的大势所趋。

但是经长期调研,李楠楠代表发现,制约养老服务提升的一大问题是人才短缺,招人难、留人难。目前,针对养老机构医护人员短缺问题的社会支持还不够,医护人员职称晋升通道不畅、工资薪酬偏低,普遍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

今年全国两会,李楠楠建议,进一步做好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医护职称评价体系建设,完善医护专业技术人员薪酬激励机制。

具体而言,应当打通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医护人员职业晋升通道,新增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医护人员职称评审专业目录,科学制定符合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医护人员的职称评审标准。同时,完善医护专业技术人员薪酬激励机制,鼓励专业人才提高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国际在线)

注:如需转载此文联系客服微信(ageclub7)

-END-


本文来源公众号“ AgeClub ”,AgeClub经授权发布,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AgeClub立场。

用户头像
发表文章40篇
热门文章